4月23日,由天津市文联与市书协联合举办的“承古弥新 风清道远”——纪念孙伯翔先生书法学术研讨会在孙伯翔艺术馆举办。会上,书法界专家学者与孙伯翔弟子齐聚一堂,深情缅怀孙伯翔的艺术成就与人格风范,深入研讨其书法理论与创作实践,着力挖掘孙伯翔书法艺术的当代价值,推动天津乃至全国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繁荣发展。
五台山书画院院长、五台山碑学研究院院长周如璧在会上发言。
永远的恩师——在纪念孙伯翔先生逝世一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周如璧
4月16日,对我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一年前的这一天,一代魏碑大师、我敬爱的恩师孙伯翔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今天,当我再次踏上赴津的路途,来到先生的故地,走进先生的艺术馆,恩师的亲切教诲犹在耳畔,旧景历历、恩师难晤的伤感不时涌上心头,深有一种千言万语如鲠在喉之感。在这里,我想从情谊、仰望、传承三个方面,来追忆先生,表达对先生的深切缅怀。
先说“情谊”。
十几年前,我有幸成为先生弟子,从此便怀着激动、渴慕、喜悦的心情,经常向先生求教,参加先生书展,每年为先生祝寿。
每一次,我总是迫切地想见到先生,看他挥毫时惬意快活、从心所欲的神态,听他谈笑间不时迸发的真知灼见。而先生,总是备好热茶等着我。他那从容的气度、爽朗的笑声、温暖而有穿透力的眼神、慈爱关心的语气,都让我感受到父兄般的可敬又可亲。前些年,我和先生约定,等他百岁寿诞时,我俩共同搞个联展,现在,永远无法实现这个共同愿望了!想到这些,我不禁心里感慨万千。
记得初见先生,我曾带着愧疚表示,自己书法功底较薄,担心先生收我这样的弟子,会有辱他“北碑巨擘”的盛名。没想到先生却对我说:“你见得多,立足点高,视野必定开阔,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这是你的优势”。
先生的鼓励,激发了我研习书法的巨大勇气和决心。先生亲和平易的人格魅力,因材施教的育人情怀,使我打消了心中的顾虑和不安,烧旺了学书的信心之火。让我深深感觉到,我们的师徒关系,不仅是技艺上的授受,更是精神上的契合。
真正的教育总是发生在两个灵魂的相遇时刻。站在教育史的维度看,从孔子的杏坛讲学,到蔡元培的兼容并包,动人的教育图景,始终由老师的人格光芒照亮,老师的人格魅力,也是文明传承中最珍贵的密码。
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师恩如山,师泽如海,我永世难忘。
再说“仰望”。
先生是无数人仰望的书法巨匠,当我走近他的身边,这种仰望变得更加具体而真切。先生循循善诱的引导方式,会将我百思不解的困惑,顿时化为心领神会的欣然。
每当我拿着习作请先生赐教,他总是先勉励再点拨。什么是“铁画银钩”?“要有钢筋那样坚硬的质感,还要有螺纹钢那样的立体感,甚至像生锈的钢铁那样的沧桑感。”这样形象生动的比喻,让我茅塞顿开。
我曾问先生,什么笔才能写出方雄浑穆的感觉?先生微笑着送我几支毛笔,硬毫软毫长锋短锋皆有,都是他用过的笔,其中一支还有点开裂,用透明胶带缠了起来。当我双手接过这些笔时,瞬间明白了一个道理:英雄之所以让人仰望,并不是因为他手中拥有多么特殊的武器,而是他拥有化庸常为神奇的优秀禀赋和非凡技艺。
令人惊讶的是,先生家里的创作场所极其简陋,并没有人们想像中的阔大书案。由于腿脚不便,他总是坐在餐桌边写字,直到耄耋之年也从无懈怠。桌上那块已经墨渍洇润的小毛毡上,倾注了先生无数日夜坚持的心血,诞生了先生众多惊世骇俗的作品。
还记得,2013年夏天在五台山,当人们用轮椅抬着先生,经过万佛阁广场时,一位僧人正蘸水在地上写字,先生执意下来与他驻足切磋。这是菩萨的化身?还是魏碑与禅意的对话?当时我并没有多想。
现在我才知道,先生与五台山的缘分远不止于此。他毕生追求的清凉境界,正是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的清凉境界。先生孤峰自立,以笔为禅,一直在修行,他的每一次挥毫皆是禅心的印证,每一笔勾勒皆为心性的流露。先生的大智、大勇、大仁,才是他艺术成就的强大基座。他这种精神海拔的高度,让我辈永远仰望。
三说“传承”。
先生90年风华绝世,融碑帖,通古今,自成高格,作为一种精神气象,如山河磅礴,如苍松傲雪,必将汇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谱系。
眼下,数字技术解构了书法艺术的物质形态,却从未触及精神内核的传承困境。光谱分析可以还原《祭侄文稿》的墨色层次,却无法量化颜真卿“孤城围逼”的悲愤气节;人工智能可以复现《兰亭序》的笔势轨迹,却难以参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生命哲思。
今天,我们以这样的形式纪念孙伯翔先生,不仅是情感上、仪式上的缅怀,更是精神上的传承和文化上的接力。碑帖、书画、古今……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出新,乃至不断超越。
我们更要传承先生做人的超然,做学问的严谨,还有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先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育人情怀,实现了文化命脉的延续。他重视师德修养、人文教化的为师之道,今后仍将为书法传承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
在忻州,先生曾亲自担任名誉院长的五台山碑学研究院、五台山书画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承载体,我们要矢志不移,秉持先生的遗训,以虔敬之心守护传统,以开拓之志勇攀高峰,把它打造成弘扬碑学文化、传承先生精神的重要平台,不负先生,不负时代。
星河长明,彼岸花开。恩师永念,大师永恒。
来源:忻州市五台山书画院
4月23日,由天津市文联与市书协联合举办的“承古弥新 风清道远”——纪念孙伯翔先生书法学术研讨会在孙伯翔艺术馆举办。会上,书法界专家学者与孙伯翔弟子齐聚一堂,深情缅怀孙伯翔的艺术成就与人格风范,深入研讨其书法理论与创作实践,着力挖掘孙伯翔书法艺术的当代价值,推动天津乃至全国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繁荣发展。
五台山书画院院长、五台山碑学研究院院长周如璧在会上发言。
永远的恩师——在纪念孙伯翔先生逝世一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周如璧
4月16日,对我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一年前的这一天,一代魏碑大师、我敬爱的恩师孙伯翔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今天,当我再次踏上赴津的路途,来到先生的故地,走进先生的艺术馆,恩师的亲切教诲犹在耳畔,旧景历历、恩师难晤的伤感不时涌上心头,深有一种千言万语如鲠在喉之感。在这里,我想从情谊、仰望、传承三个方面,来追忆先生,表达对先生的深切缅怀。
先说“情谊”。
十几年前,我有幸成为先生弟子,从此便怀着激动、渴慕、喜悦的心情,经常向先生求教,参加先生书展,每年为先生祝寿。
每一次,我总是迫切地想见到先生,看他挥毫时惬意快活、从心所欲的神态,听他谈笑间不时迸发的真知灼见。而先生,总是备好热茶等着我。他那从容的气度、爽朗的笑声、温暖而有穿透力的眼神、慈爱关心的语气,都让我感受到父兄般的可敬又可亲。前些年,我和先生约定,等他百岁寿诞时,我俩共同搞个联展,现在,永远无法实现这个共同愿望了!想到这些,我不禁心里感慨万千。
记得初见先生,我曾带着愧疚表示,自己书法功底较薄,担心先生收我这样的弟子,会有辱他“北碑巨擘”的盛名。没想到先生却对我说:“你见得多,立足点高,视野必定开阔,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这是你的优势”。
先生的鼓励,激发了我研习书法的巨大勇气和决心。先生亲和平易的人格魅力,因材施教的育人情怀,使我打消了心中的顾虑和不安,烧旺了学书的信心之火。让我深深感觉到,我们的师徒关系,不仅是技艺上的授受,更是精神上的契合。
真正的教育总是发生在两个灵魂的相遇时刻。站在教育史的维度看,从孔子的杏坛讲学,到蔡元培的兼容并包,动人的教育图景,始终由老师的人格光芒照亮,老师的人格魅力,也是文明传承中最珍贵的密码。
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师恩如山,师泽如海,我永世难忘。
再说“仰望”。
先生是无数人仰望的书法巨匠,当我走近他的身边,这种仰望变得更加具体而真切。先生循循善诱的引导方式,会将我百思不解的困惑,顿时化为心领神会的欣然。
每当我拿着习作请先生赐教,他总是先勉励再点拨。什么是“铁画银钩”?“要有钢筋那样坚硬的质感,还要有螺纹钢那样的立体感,甚至像生锈的钢铁那样的沧桑感。”这样形象生动的比喻,让我茅塞顿开。
我曾问先生,什么笔才能写出方雄浑穆的感觉?先生微笑着送我几支毛笔,硬毫软毫长锋短锋皆有,都是他用过的笔,其中一支还有点开裂,用透明胶带缠了起来。当我双手接过这些笔时,瞬间明白了一个道理:英雄之所以让人仰望,并不是因为他手中拥有多么特殊的武器,而是他拥有化庸常为神奇的优秀禀赋和非凡技艺。
令人惊讶的是,先生家里的创作场所极其简陋,并没有人们想像中的阔大书案。由于腿脚不便,他总是坐在餐桌边写字,直到耄耋之年也从无懈怠。桌上那块已经墨渍洇润的小毛毡上,倾注了先生无数日夜坚持的心血,诞生了先生众多惊世骇俗的作品。
还记得,2013年夏天在五台山,当人们用轮椅抬着先生,经过万佛阁广场时,一位僧人正蘸水在地上写字,先生执意下来与他驻足切磋。这是菩萨的化身?还是魏碑与禅意的对话?当时我并没有多想。
现在我才知道,先生与五台山的缘分远不止于此。他毕生追求的清凉境界,正是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的清凉境界。先生孤峰自立,以笔为禅,一直在修行,他的每一次挥毫皆是禅心的印证,每一笔勾勒皆为心性的流露。先生的大智、大勇、大仁,才是他艺术成就的强大基座。他这种精神海拔的高度,让我辈永远仰望。
三说“传承”。
先生90年风华绝世,融碑帖,通古今,自成高格,作为一种精神气象,如山河磅礴,如苍松傲雪,必将汇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谱系。
眼下,数字技术解构了书法艺术的物质形态,却从未触及精神内核的传承困境。光谱分析可以还原《祭侄文稿》的墨色层次,却无法量化颜真卿“孤城围逼”的悲愤气节;人工智能可以复现《兰亭序》的笔势轨迹,却难以参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生命哲思。
今天,我们以这样的形式纪念孙伯翔先生,不仅是情感上、仪式上的缅怀,更是精神上的传承和文化上的接力。碑帖、书画、古今……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出新,乃至不断超越。
我们更要传承先生做人的超然,做学问的严谨,还有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先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育人情怀,实现了文化命脉的延续。他重视师德修养、人文教化的为师之道,今后仍将为书法传承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
在忻州,先生曾亲自担任名誉院长的五台山碑学研究院、五台山书画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承载体,我们要矢志不移,秉持先生的遗训,以虔敬之心守护传统,以开拓之志勇攀高峰,把它打造成弘扬碑学文化、传承先生精神的重要平台,不负先生,不负时代。
星河长明,彼岸花开。恩师永念,大师永恒。
来源:忻州市五台山书画院
晋公网安备 140924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