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新闻
以专业与热忱为群众筑起健康屏障——医学博士团扎根忻州服务群众纪实

基层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尤其是医疗科研团队和高级卫生人才缺失,是制约偏远地区医疗事业发展的瓶颈。山西省科技博士服务团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为破解这一难题带来了希望。自2021年起,来自省级三甲医院和医科院校的13位医学博士扎根忻州,建立18个博士工作站;20244月,第三批科技博士服务团成员中又有5位医学博士进行为期一年的医疗支援,以专业与热忱为广大群众筑起健康屏障。

“医生,我这膝盖疼了十几年……”“偏头痛一犯就天旋地转……”日前,五台山台怀镇卫生院里,村民围着博士团成员询问着各自的病情。

来自山西省人民医院、挂职市卫健委的博士团团长李欣介绍,一年来,博士团足迹遍布宁武、河曲、五台等县偏远山区,下沉优质医疗资源,让群众少跑腿、早发现、早治疗。“我们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李欣说,团队通过健康宣讲破除“小病硬扛”的旧观念,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同时,积极培育本土人才服务梯队。一位村民感慨道:“以前去省城看病要跑好几趟、来回花好几天时间,现在三甲医院的专家到了家门口,既节省了时间,还省了钱。”

暮色中,台怀镇卫生院的灯光穿透山间薄雾。会议室里,医学博士们与本地医生分析当日接诊的疑难病例。这样的场景在我市基层医院并不鲜见。

在市人民医院,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让所有人记住了张晓娟的名字。一位急性心梗患者命悬一线,但医院缺少能独立做心脏介入手术的医疗专家。“我来!”来自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的博士张晓娟果断接手,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带领多学科团队奋战数小时,最终成功完成手术。挂职一年间,她已带领团队成功完成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257台、冠脉造影762台、急诊介入37台。同时,还促成了两家医院医疗技术协作,有力推进了挂职医院的胸痛中心建设,让区域患者可以享受到省级优质的医疗资源。

“现在遇到心血管病人,我们敢接也能治了。”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方艳平主任胸有成竹地说。这样的变化源于“梯队赋能”模式:在配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等尖端设备的同时,张晓娟博士通过“手把手带教+阶梯式考核”培养机制,提高了7名本地医生冠脉介入手术水平,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心血管急救铁军”。

418日,深夜的市第二人民医院会议室依然灯火通明,来自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李原媛博士正与团队研讨新课题。“基层医院不能只做技术‘接收站’,更要成为创新‘孵化器’。”由她指导该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邢红燕申报的《小建中汤治疗小鼠放射性涎腺损伤的实验研究》课题申报成功,实现了市第二人民医院自主主持科研课题零的突破。从“零基础”到“自主创新”,李原媛的秘诀是“把论文写在病床旁”:每月开展讲座分享和病例研讨,分享国内最新的医疗指南、研究成果,以及临床实践中的典型重症病例分析和处理经验。邢红燕说:“李博士不仅帮我们更新了医学知识,提升了临床诊疗能力,更让我们相信,基层医院也能结出科研成果。”

科研的起步,是市卫健系统补齐科研短板、医教研协同发展的开端,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市卫健委党组书记冀晓鹏表示:“外部引入+内部培养”的方式,就是要人才为学科建设持续注入新鲜血液,学科为人才搭建优质平台。

如今,市卫健系统已成立的博士工作站有远程会诊、在线教育等共享模式,极大地拓宽了人才服务半径,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通过搭建区域医疗人才交流平台,实现了技术、经验和知识的双向流动,在不断提升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的同时,也带动了我市区域规范化诊疗水平和预防能力的提升。


作者:李春泽

来源:忻州日报

▌“山西风向标站”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更正或删除。互联网是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尊重原创,崇尚分享。


上一篇:培育优良家风 引领文明乡风——记五寨县三岔镇张爱萍家庭的育人故事
下一篇:@全忻州住宿和餐饮企业 “五一”假期到来请注意!

以专业与热忱为群众筑起健康屏障——医学博士团扎根忻州服务群众纪实

2025-04-30    来源:本站编辑    编辑:本站编辑

基层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尤其是医疗科研团队和高级卫生人才缺失,是制约偏远地区医疗事业发展的瓶颈。山西省科技博士服务团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为破解这一难题带来了希望。自2021年起,来自省级三甲医院和医科院校的13位医学博士扎根忻州,建立18个博士工作站;20244月,第三批科技博士服务团成员中又有5位医学博士进行为期一年的医疗支援,以专业与热忱为广大群众筑起健康屏障。

“医生,我这膝盖疼了十几年……”“偏头痛一犯就天旋地转……”日前,五台山台怀镇卫生院里,村民围着博士团成员询问着各自的病情。

来自山西省人民医院、挂职市卫健委的博士团团长李欣介绍,一年来,博士团足迹遍布宁武、河曲、五台等县偏远山区,下沉优质医疗资源,让群众少跑腿、早发现、早治疗。“我们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李欣说,团队通过健康宣讲破除“小病硬扛”的旧观念,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同时,积极培育本土人才服务梯队。一位村民感慨道:“以前去省城看病要跑好几趟、来回花好几天时间,现在三甲医院的专家到了家门口,既节省了时间,还省了钱。”

暮色中,台怀镇卫生院的灯光穿透山间薄雾。会议室里,医学博士们与本地医生分析当日接诊的疑难病例。这样的场景在我市基层医院并不鲜见。

在市人民医院,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让所有人记住了张晓娟的名字。一位急性心梗患者命悬一线,但医院缺少能独立做心脏介入手术的医疗专家。“我来!”来自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的博士张晓娟果断接手,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带领多学科团队奋战数小时,最终成功完成手术。挂职一年间,她已带领团队成功完成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257台、冠脉造影762台、急诊介入37台。同时,还促成了两家医院医疗技术协作,有力推进了挂职医院的胸痛中心建设,让区域患者可以享受到省级优质的医疗资源。

“现在遇到心血管病人,我们敢接也能治了。”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方艳平主任胸有成竹地说。这样的变化源于“梯队赋能”模式:在配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等尖端设备的同时,张晓娟博士通过“手把手带教+阶梯式考核”培养机制,提高了7名本地医生冠脉介入手术水平,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心血管急救铁军”。

418日,深夜的市第二人民医院会议室依然灯火通明,来自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李原媛博士正与团队研讨新课题。“基层医院不能只做技术‘接收站’,更要成为创新‘孵化器’。”由她指导该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邢红燕申报的《小建中汤治疗小鼠放射性涎腺损伤的实验研究》课题申报成功,实现了市第二人民医院自主主持科研课题零的突破。从“零基础”到“自主创新”,李原媛的秘诀是“把论文写在病床旁”:每月开展讲座分享和病例研讨,分享国内最新的医疗指南、研究成果,以及临床实践中的典型重症病例分析和处理经验。邢红燕说:“李博士不仅帮我们更新了医学知识,提升了临床诊疗能力,更让我们相信,基层医院也能结出科研成果。”

科研的起步,是市卫健系统补齐科研短板、医教研协同发展的开端,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市卫健委党组书记冀晓鹏表示:“外部引入+内部培养”的方式,就是要人才为学科建设持续注入新鲜血液,学科为人才搭建优质平台。

如今,市卫健系统已成立的博士工作站有远程会诊、在线教育等共享模式,极大地拓宽了人才服务半径,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通过搭建区域医疗人才交流平台,实现了技术、经验和知识的双向流动,在不断提升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的同时,也带动了我市区域规范化诊疗水平和预防能力的提升。


作者:李春泽

来源:忻州日报

▌“山西风向标站”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更正或删除。互联网是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尊重原创,崇尚分享。



网站备案号:晋ICP备18007061号-1  版权所有:忻州时代风向标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晋公网安备 14092402000008号

晋ICP备18007061号-1  版权所有:忻州时代风向标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晋公网安备 140924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