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新闻
大数据时代,我们不应该变成“行走的数据”

  摄像头擅自抓取人脸、简历被贩卖、就餐要扫二维码注册相关信息……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像是透明的。我们的脸、我们的简历该怎么“用”?我们的隐私该怎么保护?


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今年央视“3·15”晚会把重点放在跟我们每个人切身相关的瞬间,连续4年,个人信息收集乱象再次成为“3·15”晚会的重头戏。从个人简历到摄像头识别,再到手机里的软件,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侵犯隐私的问题无处不在。


  线上,一份求职者的简历只需几元钱就可以买到,包括求职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照片、联系方式、工作经历、教育经历等信息。


  而在线下,个人信息也无时无刻不暴露在危险之中。据央视“3·15”晚会报道,上海科勒卫浴不少门店都安装了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顾客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会被偷偷抓拍,顾客去了哪家店、去了几次,科勒门店都会知道。


  山西德昭律师事务所律师朱帅认为,科勒卫浴这种行为属于严重侵犯消费者隐私权,一旦泄露将威胁用户的财产安全、隐私安全等。网络时代下,一些企业机构甚至是个人为了商业利益,随意收集、违法获取、过度使用、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等侵扰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问题日益严峻。


  近年来,各地警方破获多起类似案件,在其中一个嫌疑人的一块硬盘当中,存储的公民简历数量就有700多万条。不管是个人简历被卖,还是被人脸识别,这些都是个人信息被泄露。


  朱帅介绍,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完善。2020年10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征求社会意见,与民法典作进一步衔接,更好地落实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信息权益。


  民法典设立了一个“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章节,强调法典时代下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信息泄露了,你晓得吗


图片

扫码点餐,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忧。


  大数据被称为是社会发展的新“石油”,然而运用不当同样会产生“污染”。更为可怕的是,当信息泄露后完全处于裸露状态的我们,或许并未察觉。


  近日媒体曝光的信息泄露背后的黑色产业链也引发公众的关注,只要有人付钱,名下资产、乘坐航班、开房信息,甚至网吧上网记录都能被轻易查到。“信息裸奔”令人不寒而栗,行走在大数据的社会,个人信息安全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


  乘车需要扫健康码、买东西需要付款码、吃饭需要扫点餐码……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也日渐凸显。


  以扫码点餐为例,顾客明明只想点个菜,却被要求关注公众号,有的还要求验证手机号码、授权个人地理位置,更过分的还会让顾客填写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等个人信息,不然就不能点菜。


  记者在太原市走访体验了多家餐厅之后发现,路边的小餐馆一般可以在扫码之后直接点餐,但一些知名连锁餐厅就需要关注公众号,关注之后才会弹出点餐页面,同时需要顾客授权昵称、地区等,不然就无法点餐,并且有些餐厅还不提供纸质菜单。


  “有一次去吃火锅,需要扫二维码才能点餐,现场没有提供纸质菜单。”太原市民张先生感慨,感觉吃个饭程序太多, “以前一扫码就能直接点餐了,现在每次扫完码还要关注公众号、输入手机号、注册会员等。吃个饭,太麻烦!”记者走访发现,消费者普遍对餐厅使用扫码点餐表示理解,但对有些商家过度索要个人信息感到担忧,害怕个人隐私被泄露。


  对此,太原市委党校范富教授表示,数据本身没错,商家使用数据也没错。在疫情期间,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对于数据,商家要正确使用,如果因为商家不正当使用数据,给消费者造成损失,这个时候就需要国家出面,对不法商家采取措施,法律要给我们最后的保障。


  生活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泄露可能给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困扰,信息的共享让我们随时随地可能处在被窥视、被关注、被轰炸的境地。有的人会遭遇到网络诈骗,有的人则会接到一些推销电话,影响到正常的生活。


如何防范个人信息泄露


  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


  山西德昭律师事务所律师朱帅表示,我国高度重视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对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工作作出部署,从民事、行政、刑事全方位保护。相较于《网络安全法》,民法典更进一步扩大了个人信息的范围,不仅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等常规信息,也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新增了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的内容。


  除了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出台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之外,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也是重要的一环。日常生活面对信息泄露等情况我们又该如何维权呢?对于公民个人而言,提高日常生活中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和主动维权意识,勿存侥幸心理。


  1.建议从正规的应用商店和知名的厂商渠道下载相关手机app软件,下载时避免不明来源的二维码下载链接。


  2.重点阅读隐私条款及用户协议,对于“流氓协议”、“霸王条款”的协议内容,予以谨慎考虑。


  3.避免连接不明来源的Wi-Fi,并及时关闭后台应用。


  4.在相关平台填写信息时,非必须提供的信息,尽量不要填写,切勿因贪小便宜吃大亏。


  5.若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未经其本人同意,被他人违法获取、使用或篡改,可立即通知侵权人删除数据、恢复原状,并同时固定证据,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或采取起诉等司法途径保护自身权益。


  在大数据时代,任何一丝数据都可能是个人信息中的重要一环,一旦与其他信息相联系,也可能串联起我们的手机号、住址、名下资产、就业等各类信息。哪怕是小范围的泄露,也值得我们每个人警惕,保护个人隐私、主动维权,让“裸奔”的个人信息重归本来的位置。

作者:王宇

上一篇:忻州市换届督导组在原平市召开市乡换届工作督导座谈会
下一篇:全省“转型出雏型”开局良好

大数据时代,我们不应该变成“行走的数据”

2021-03-20    来源:本站编辑    编辑:本站编辑

  摄像头擅自抓取人脸、简历被贩卖、就餐要扫二维码注册相关信息……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像是透明的。我们的脸、我们的简历该怎么“用”?我们的隐私该怎么保护?


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今年央视“3·15”晚会把重点放在跟我们每个人切身相关的瞬间,连续4年,个人信息收集乱象再次成为“3·15”晚会的重头戏。从个人简历到摄像头识别,再到手机里的软件,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侵犯隐私的问题无处不在。


  线上,一份求职者的简历只需几元钱就可以买到,包括求职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照片、联系方式、工作经历、教育经历等信息。


  而在线下,个人信息也无时无刻不暴露在危险之中。据央视“3·15”晚会报道,上海科勒卫浴不少门店都安装了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顾客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会被偷偷抓拍,顾客去了哪家店、去了几次,科勒门店都会知道。


  山西德昭律师事务所律师朱帅认为,科勒卫浴这种行为属于严重侵犯消费者隐私权,一旦泄露将威胁用户的财产安全、隐私安全等。网络时代下,一些企业机构甚至是个人为了商业利益,随意收集、违法获取、过度使用、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等侵扰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问题日益严峻。


  近年来,各地警方破获多起类似案件,在其中一个嫌疑人的一块硬盘当中,存储的公民简历数量就有700多万条。不管是个人简历被卖,还是被人脸识别,这些都是个人信息被泄露。


  朱帅介绍,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完善。2020年10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征求社会意见,与民法典作进一步衔接,更好地落实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信息权益。


  民法典设立了一个“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章节,强调法典时代下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信息泄露了,你晓得吗


图片

扫码点餐,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忧。


  大数据被称为是社会发展的新“石油”,然而运用不当同样会产生“污染”。更为可怕的是,当信息泄露后完全处于裸露状态的我们,或许并未察觉。


  近日媒体曝光的信息泄露背后的黑色产业链也引发公众的关注,只要有人付钱,名下资产、乘坐航班、开房信息,甚至网吧上网记录都能被轻易查到。“信息裸奔”令人不寒而栗,行走在大数据的社会,个人信息安全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


  乘车需要扫健康码、买东西需要付款码、吃饭需要扫点餐码……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也日渐凸显。


  以扫码点餐为例,顾客明明只想点个菜,却被要求关注公众号,有的还要求验证手机号码、授权个人地理位置,更过分的还会让顾客填写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等个人信息,不然就不能点菜。


  记者在太原市走访体验了多家餐厅之后发现,路边的小餐馆一般可以在扫码之后直接点餐,但一些知名连锁餐厅就需要关注公众号,关注之后才会弹出点餐页面,同时需要顾客授权昵称、地区等,不然就无法点餐,并且有些餐厅还不提供纸质菜单。


  “有一次去吃火锅,需要扫二维码才能点餐,现场没有提供纸质菜单。”太原市民张先生感慨,感觉吃个饭程序太多, “以前一扫码就能直接点餐了,现在每次扫完码还要关注公众号、输入手机号、注册会员等。吃个饭,太麻烦!”记者走访发现,消费者普遍对餐厅使用扫码点餐表示理解,但对有些商家过度索要个人信息感到担忧,害怕个人隐私被泄露。


  对此,太原市委党校范富教授表示,数据本身没错,商家使用数据也没错。在疫情期间,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对于数据,商家要正确使用,如果因为商家不正当使用数据,给消费者造成损失,这个时候就需要国家出面,对不法商家采取措施,法律要给我们最后的保障。


  生活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泄露可能给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困扰,信息的共享让我们随时随地可能处在被窥视、被关注、被轰炸的境地。有的人会遭遇到网络诈骗,有的人则会接到一些推销电话,影响到正常的生活。


如何防范个人信息泄露


  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


  山西德昭律师事务所律师朱帅表示,我国高度重视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对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工作作出部署,从民事、行政、刑事全方位保护。相较于《网络安全法》,民法典更进一步扩大了个人信息的范围,不仅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等常规信息,也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新增了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的内容。


  除了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出台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之外,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也是重要的一环。日常生活面对信息泄露等情况我们又该如何维权呢?对于公民个人而言,提高日常生活中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和主动维权意识,勿存侥幸心理。


  1.建议从正规的应用商店和知名的厂商渠道下载相关手机app软件,下载时避免不明来源的二维码下载链接。


  2.重点阅读隐私条款及用户协议,对于“流氓协议”、“霸王条款”的协议内容,予以谨慎考虑。


  3.避免连接不明来源的Wi-Fi,并及时关闭后台应用。


  4.在相关平台填写信息时,非必须提供的信息,尽量不要填写,切勿因贪小便宜吃大亏。


  5.若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未经其本人同意,被他人违法获取、使用或篡改,可立即通知侵权人删除数据、恢复原状,并同时固定证据,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或采取起诉等司法途径保护自身权益。


  在大数据时代,任何一丝数据都可能是个人信息中的重要一环,一旦与其他信息相联系,也可能串联起我们的手机号、住址、名下资产、就业等各类信息。哪怕是小范围的泄露,也值得我们每个人警惕,保护个人隐私、主动维权,让“裸奔”的个人信息重归本来的位置。

作者:王宇


网站备案号:晋ICP备18007061号-1  版权所有:忻州时代风向标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晋公网安备 14092402000008号

晋ICP备18007061号-1  版权所有:忻州时代风向标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晋公网安备 140924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