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新闻
忻州市宋代长城体系的九军防务(上)
特殊位置——半部宋史写在忻州

翻开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宋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作为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中原王朝,是一个从分裂走向全国相对统一的重要朝代,也是经历宋、辽、西夏三大民族鼎立对抗的朝代。在这个特殊的朝代,忻州大地处于在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后的宋辽边境,又是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接壤地带,这一地理上的特殊位置,成为宋辽对峙的前沿阵地。明清之际的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曾对山西的形势作过如下分析:“山西之形势最为顽固。关中而外吾必首及夫山西。盖语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 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这是非常切合当时忻州大地实际情况的。
在宋朝尚未建立之时,勾注、雁门为之内险是有根据的,但是当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后,西起河曲黄河畔,东到太行平型关,在这沿管涔山、恒山、太行山的古长城一线,其中包括雁门关,成为实实在在的边防要地。进入宋代,山西境统称河东地,在与辽、西夏鼎立的格局中,河东的太原城处于三方边界的连接点上,扼控中原北向门户,太原失守就意味着黄河以北的失陷,因而整个北宋一朝雁门关以北地区先后由辽、金统辖,宋朝初期从管涔山到勾注山一带是防御辽军的前哨。以自然山川为界的地理环境分析,南起石岭关,北到雁门关,这一块忻定原盆地是防御辽军前哨的指挥中心和主要战场。
当时契丹屡屡犯边,侵占阳武寨一线的宋境耕地、觊觎宁化天池牧场,成为宋朝初期的主要国事。为了把这重要的国事办好,宋朝对这块疆域的治理大动脑筋,王朝的所有决策首先在这块土地上体现,大宋的生死存亡要在这块土地上经历。因此从宋太祖赵匡胤坐阵石岭关归统北汉,到宋太宗赵光义攻克燕云十六州的雁门关血战,从欧阳修上书的长城界壕堡寨的大规模修筑,到王安石操作的宋辽分水岭的几次划界,还有杨家将血染陈家谷、萧太后坐阵托莲台,或战争或统一,一则则悲壮的故事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着,打开《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那段时期忻州大地上各种记载最多,因而有“半部宋代历史写在雁门关”的说法。
微信图片_20240519204114.png
宁化军所在地宁化古城远眺。苏栓斌摄

九军把守——宋辽边境的铁壁防御
为了有效地把守好宋辽边界,宋朝在军事机构的设置上采用了特殊的防务机构——“军制”。在山西境内,北宋至道三年(997年)改河东道为河东路,其地东际常山,西逾黄河,南距底柱,北塞雁门,即恒山支脉的古长城以南、闻喜县以北全境,以及黄河西岸的陕西葭县以北之地。统领并、代、忻、汾、辽、泽、潞、晋、绛、慈、隰、石、岚、宪、丰、麟、府等十七州,平定、火山、定羌、宁化、岢岚、威胜六军,永利、大通二监。设置在忻州大地上的就有代、忻、岚、宪四州,和火山、定羌、宁化、岢岚四军,可见当时忻州境内的军事要地和战略地位。在河东路设置军制的前后,史书记载忻州大地共设过六个军,不仅是四个军。另外在与北汉交错时期还建有三个军,共有九个军。其六个大军为:
岢岚军,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军。治所在现在的岢岚县城,第二年,将原静乐军下辖的岚谷县归到岢岚军。熙宁三年(1070年)废岚谷县,元丰六年(1083年)恢复岚谷县。
火山军,北汉刘崇置雄勇镇,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置军。治所今河曲县东南旧县城附近,下辖一个下镇寨。治平四年(1067年)置火山县,熙宁四年(1071年)废火山县。
宁化军,北汉于乾佑五年(952年)置,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复置,治所在今宁武县西南宁化城,下辖宁化县和窟谷、西阳、脑子、细腰四寨。熙宁三年(1070年)废宁化县,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崇宁三年(1104年)又废。
保德军,淳化四年(993年)先置定羌军,景德元年(1004年)宋辽澶渊盟誓,约为兄弟之国,为了体现友好,景德二年(1005年)改定羌军为保德军。下辖大堡津(今韩家川乡寨沟村北古堡)、沙谷津(今保德县东关镇东)。
静乐军,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置军,原有岚谷县、静乐县、楼烦县。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岚谷县归入岢岚军;咸平二年(999年)静乐县入静乐军,咸平五年(1002)废静乐军,入宪州。同年所辖楼烦县入岚州。
代州军,史书一般载有代州,但亦有代州军的提法,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十四·仁宗载:“代州、岢岚、宁化、火山四军,缘边地,既不耕,荒无定主,而敌得以侵占。”因当时忻州境内的宋辽对峙是以军制代替州制,代州即是州制级别,也同是军制级别。
另外宋代初期在忻州大地上还存有从前朝演变过来的三个军,分别为:
宝兴军,五代北汉时建,治所在今繁峙县东南八十里五台山东北麓,即今繁峙县东山乡茶坊村,为专门冶炼金银增加国库收入的特区。北宋时废军改为宝兴寨。
固军,五代北汉乾佑五年(952年)置,在宁武境内的宁化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废固军,翌年在原地置宁化军。
静塞军,五代周显德元年(954年)置,地点在雁门县,即今代县境内。废军时间不详。
从忻州大地的军制设置看,东部以代州军为主,和代州、忻州、并州组合成一个强大的防务机制。西部由于地理交通不便,以各自为阵的方式设置防务机构,管涔山南设宁化军,管涔山北设岢岚军,黄河畔上设定羌军、火山军。这个从小军到大军的发展过程,写成北宋时期忻州境内军事防御的演变史。

来源:忻州日报

上一篇:山西6人被通报
下一篇:山西中小学:全面排查,专项整治!

忻州市宋代长城体系的九军防务(上)

2024-05-19    来源:本站编辑    编辑:本站编辑
特殊位置——半部宋史写在忻州

翻开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宋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作为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中原王朝,是一个从分裂走向全国相对统一的重要朝代,也是经历宋、辽、西夏三大民族鼎立对抗的朝代。在这个特殊的朝代,忻州大地处于在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后的宋辽边境,又是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接壤地带,这一地理上的特殊位置,成为宋辽对峙的前沿阵地。明清之际的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曾对山西的形势作过如下分析:“山西之形势最为顽固。关中而外吾必首及夫山西。盖语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 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这是非常切合当时忻州大地实际情况的。
在宋朝尚未建立之时,勾注、雁门为之内险是有根据的,但是当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后,西起河曲黄河畔,东到太行平型关,在这沿管涔山、恒山、太行山的古长城一线,其中包括雁门关,成为实实在在的边防要地。进入宋代,山西境统称河东地,在与辽、西夏鼎立的格局中,河东的太原城处于三方边界的连接点上,扼控中原北向门户,太原失守就意味着黄河以北的失陷,因而整个北宋一朝雁门关以北地区先后由辽、金统辖,宋朝初期从管涔山到勾注山一带是防御辽军的前哨。以自然山川为界的地理环境分析,南起石岭关,北到雁门关,这一块忻定原盆地是防御辽军前哨的指挥中心和主要战场。
当时契丹屡屡犯边,侵占阳武寨一线的宋境耕地、觊觎宁化天池牧场,成为宋朝初期的主要国事。为了把这重要的国事办好,宋朝对这块疆域的治理大动脑筋,王朝的所有决策首先在这块土地上体现,大宋的生死存亡要在这块土地上经历。因此从宋太祖赵匡胤坐阵石岭关归统北汉,到宋太宗赵光义攻克燕云十六州的雁门关血战,从欧阳修上书的长城界壕堡寨的大规模修筑,到王安石操作的宋辽分水岭的几次划界,还有杨家将血染陈家谷、萧太后坐阵托莲台,或战争或统一,一则则悲壮的故事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着,打开《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那段时期忻州大地上各种记载最多,因而有“半部宋代历史写在雁门关”的说法。
微信图片_20240519204114.png
宁化军所在地宁化古城远眺。苏栓斌摄

九军把守——宋辽边境的铁壁防御
为了有效地把守好宋辽边界,宋朝在军事机构的设置上采用了特殊的防务机构——“军制”。在山西境内,北宋至道三年(997年)改河东道为河东路,其地东际常山,西逾黄河,南距底柱,北塞雁门,即恒山支脉的古长城以南、闻喜县以北全境,以及黄河西岸的陕西葭县以北之地。统领并、代、忻、汾、辽、泽、潞、晋、绛、慈、隰、石、岚、宪、丰、麟、府等十七州,平定、火山、定羌、宁化、岢岚、威胜六军,永利、大通二监。设置在忻州大地上的就有代、忻、岚、宪四州,和火山、定羌、宁化、岢岚四军,可见当时忻州境内的军事要地和战略地位。在河东路设置军制的前后,史书记载忻州大地共设过六个军,不仅是四个军。另外在与北汉交错时期还建有三个军,共有九个军。其六个大军为:
岢岚军,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军。治所在现在的岢岚县城,第二年,将原静乐军下辖的岚谷县归到岢岚军。熙宁三年(1070年)废岚谷县,元丰六年(1083年)恢复岚谷县。
火山军,北汉刘崇置雄勇镇,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置军。治所今河曲县东南旧县城附近,下辖一个下镇寨。治平四年(1067年)置火山县,熙宁四年(1071年)废火山县。
宁化军,北汉于乾佑五年(952年)置,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复置,治所在今宁武县西南宁化城,下辖宁化县和窟谷、西阳、脑子、细腰四寨。熙宁三年(1070年)废宁化县,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崇宁三年(1104年)又废。
保德军,淳化四年(993年)先置定羌军,景德元年(1004年)宋辽澶渊盟誓,约为兄弟之国,为了体现友好,景德二年(1005年)改定羌军为保德军。下辖大堡津(今韩家川乡寨沟村北古堡)、沙谷津(今保德县东关镇东)。
静乐军,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置军,原有岚谷县、静乐县、楼烦县。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岚谷县归入岢岚军;咸平二年(999年)静乐县入静乐军,咸平五年(1002)废静乐军,入宪州。同年所辖楼烦县入岚州。
代州军,史书一般载有代州,但亦有代州军的提法,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十四·仁宗载:“代州、岢岚、宁化、火山四军,缘边地,既不耕,荒无定主,而敌得以侵占。”因当时忻州境内的宋辽对峙是以军制代替州制,代州即是州制级别,也同是军制级别。
另外宋代初期在忻州大地上还存有从前朝演变过来的三个军,分别为:
宝兴军,五代北汉时建,治所在今繁峙县东南八十里五台山东北麓,即今繁峙县东山乡茶坊村,为专门冶炼金银增加国库收入的特区。北宋时废军改为宝兴寨。
固军,五代北汉乾佑五年(952年)置,在宁武境内的宁化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废固军,翌年在原地置宁化军。
静塞军,五代周显德元年(954年)置,地点在雁门县,即今代县境内。废军时间不详。
从忻州大地的军制设置看,东部以代州军为主,和代州、忻州、并州组合成一个强大的防务机制。西部由于地理交通不便,以各自为阵的方式设置防务机构,管涔山南设宁化军,管涔山北设岢岚军,黄河畔上设定羌军、火山军。这个从小军到大军的发展过程,写成北宋时期忻州境内军事防御的演变史。

来源:忻州日报


网站备案号:晋ICP备18007061号-1  版权所有:忻州时代风向标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晋公网安备 14092402000008号

晋ICP备18007061号-1  版权所有:忻州时代风向标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晋公网安备 140924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