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新闻
品读忻州:怎一个“宜”字了得

每一座城市

都有它的风格内涵

一代又一代的人来来往往

是城市的创造者、建设者

也是城市风格的塑造者

最后为城市留下

搬不走、移不动的财富

建设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不仅是当代人的命题

还关乎未来人的福祉

这往往考验着城市决策者的

视野、理念、甚至坚守

也取决于某个阶段决策者对城市的理解

近期,忻州市委四届十次全会提出,忻州要“建设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创新型田园城市”。我作为这座城市的一位新市民,作为参与决策的一分子,围绕忻州这一城市定位,对城市发展谈一些理解、一些随想、一些展望。

1

“城市”二字

拆开来看

“城”是一种防御性的工事

“市”是一种商品交易的场所

城市起初就是

因商品交换集聚人群而后形成的

人类社会最早的城市诞生于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此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巴比伦、拜占廷、雅典、罗马以及我国黄河流域的商城、殷城、洛阳等光彩熠熠的城市。 翻开世界城市发展史,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琅琅上口的名字,大多是那些流光溢彩的大城市。但据统计,居住在大城市的人们,只占到世界人口的绝对少数。除了一部分人生活在农村,那些看似名不见经传又星罗棋布的中小城市,吸纳了更多的地球人口。

国际上通常以城区人口规模划分城市等级。2019年我国调整这一标准,将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划为小城市,50万以上、100万以下为中等城市,100万以上、500万以下为大城市,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则为超大城市。按这个标准,忻州属于中等城市

关于中小城市,权威机构统计的这组数据,可能会给你一个总体的印象: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建制市672个,其中地级以上建制市297个、县级37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190个属于中小城市,占比64.85%。绝大多数县级市都属于中小城市。另外,如果把一些人口规模相当、与建制市功能接近,但并未划为建制市的中心城镇也归于中小城市的话,我国中小城市数量将达2809个,行政区总面积达87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91.3%;总人口达10.2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3.7%。

当然,这些数字只是观察城市发展的一个视角,不能绝对化看待。 如果问,你的城市生活幸福吗?大城市人的回答往往不具有代表性。而那些体量不大、名气不大,但却多一份安逸、少一份躁动,多一份清静、少一份喧嚣的中小城市的市民,他们的回答可能更具代表性。大建城市一方面满足了人们过上更好生活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光污染、大气污染、交通堵塞,以及人们由此而来的“城市病”。 这种起于19世纪的英国,人们因城市急剧膨胀而生的“病”,折磨着一代又一代城市人,如何治愈“城市病”的思考也从未停止。一定程度上说,城市发展史也是一部斗争史。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个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因此“城市病”作为官方用语,出现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建设宜居城市”作为治疗“城市病”的药方,也第一次写进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这表明国家对这一问题有着清醒的认知。

应该说中小城市的存在,既满足了人们集聚生活、设施便利等各种需求,也摈弃了那种大城市病,特别是钢筋水泥森林和快节奏生活带给人们不同程度的压抑甚至焦虑感。什么样的城市才能让人住得舒心,才与人类生活的本质需求更相适宜呢?并没有一个特别权威的定论,但人们总会有一些共同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有时是跨文化、跨国界的。 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宜居很重视。“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汉书》中这句话,故土难离的深情背后,是追求“宜居”的情结。中国古代的“宜居”蓝图,包括坚固的城防、严密的布局、发达的水系、丰富的景观,渗透着天人合一、遵法自然等思想。

1996年,联合国明确提出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住区”的概念,国际社会开始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理想新的追求。“宜居”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发达繁荣,社会公平安定,环境健康优美。

无论从传统纵向看,还是跨文化横向看,“宜居”都是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人类对城市的共同期许。

2

一座有远见的城市,必然深度考量城市与人、城市与自然、城市与发展的关系。在忻州城市建设的定位上,决策者一口气用了宜居、宜业、宜创、宜游四个“宜”字,这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彰显出这座城市发展的内在品质追求。应该说,每一个“宜”字的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内涵。

忻州的现在

连接着过去,承载着未来

历史上的忻州城,有不同版本的“八景”之说。明代有独担登高、东岩夜月、系舟隐诵、石岭晴岚、九龙连阜、伞盖青松、钟乳双山、金山绿洞;清代则有陀罗避暑、仙人棋盘、东岩映月、金山六洞、石岭晴岚、伞盖青松、双乳浮楼、阴山吃石。当我默念这些名字时,心头涌上无尽遐思,多多少少感受到了古人在这片土地上充满劳绩但诗意栖居的智慧。

如今端详这个“宜”字,与忻州这座城市是很般配的:尊重城市建设的普遍规律,不求摊大饼,不求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不求过度的流光溢彩,而是追求人与城的相悦、城与自然的相宜、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相容,保持着城市的朴素禀性,能够让你闻到“大自然”的味道。

“宜不宜”是中国人热衷探索的生命哲学,也是一种充满中国古老智慧的生活拷问。“宜”字作为一种文化,对一座城市的定位而言也很重要,不可小觑。 毋庸置疑,大城市代表着一个国家城市的发展实力,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国家需要大城市发挥引领作用。如果说大城市是一阕宏伟壮丽的交响乐章,那么中小城市则是一首舒缓优美的协奏曲。

从大学毕业后,我先后在长春、南京、福州等地工作生活过,这些城市的城区人口上百万甚至三五百万,都称得上是大城市。后来到了北京,慢慢适应了超大城市的生活。那里有多彩的文化和丰富的机会,白日里,摩天广厦高耸矗立,散发着现代气息;夜幕下,华灯璀璨车流如织,大城市夜景同样精彩。

但也不止一次,当自己一个人走过拥挤的地铁口,看着那些行色匆匆的人群,心中也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陌生感和压力感,一个声音时常在心底萦绕:这是谁的城市?曾经也听到坊间有一种开玩笑的说法:生活在大城市里,整个人是那么渺小,而城市变得很大。这到底是不是城市生活追求的本质,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因为工作关系,我来到忻州。若问生活在这样一座“小城市”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就是走在大街上,突然会有一种感觉:人,真正是这座城市的主人!车辆与人的关系,显得不是那么紧张。出门就可以忘掉开车,步行一段时间就能够到达想去的地方。即便坐在车里,一刻钟或不到半小时,就能见到田园风光。这与大城市里满眼铺天盖地的车流,人甚至无处躲避、无处下脚的感觉形成鲜明反差。

城市与天空、土地的关系也显得那么自然。一抬头,你就可以看到辽阔的天空;一转角,或许就有一片植被茂盛的土地出现在眼前。不像大城市,开车可能要一两个小时,才能闻到泥土的气息。

这样的城市里,没有“环”的困扰,没有被环环缠绕的那种束缚感,而是通衢大道四通八达,无论你从哪个方向,都能走到田园、接上地气,都能看见远方的山水。3

忻州的城市定位,宜居、宜业、宜创、宜游,这四“宜”独具匠心,是对这座城市的深刻把握,是对发展规律的主动顺应。把宜居放在首位,彰显的正是这座城市的自信,还有自信背后的亲民意识。决策者矢志要让城市有家的感觉,让越来越多的人以忻州为家。宜居来说,这里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保持在4.3℃至9.2℃之间。这里的温泉名扬天下,奇村、顿村、合索的温泉更是久负盛名,其水质和所含微量矿物质的保健作用十分明显。随着高铁把忻州与北京、西安等大城市的距离缩短为4小时左右,四面八方的大城市人,把这里当成了休闲度假、旅游康养的首选之地。

宜业来说,这里最热气腾腾的景象,是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奔波忙碌,政府也为在此打拼的人们优化环境、提升品质、引入资本,不断叩开一扇又一扇的发展之门、就业之门。这里有一扇门是通向困难群体的,它让需要帮扶者有尊严地就业、有尊严地生活下去,让他们能够享受到这座“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的惠民福利。

宜创来说,这里正在形成一种良好的创业创新风气。穿梭于街巷,空气中弥漫着美食的气息,除了本地美食,我还看到冒着白气的杭州小笼包、开胃的云南砂锅米线、麻辣的四川火锅、香气四溢的陕西羊肉泡馍……众多的地名藉美食之名集合于此,刺激着人们的味蕾。我想,每一家小店背后,都会有充满烟火气息的创业故事,创业大潮的宏大乐章中,最精彩的篇什,莫过于择一城立业,开一家小店,遇一人相守,和三两好友或一众有缘人做有情怀的事吧。

人们总认为,大城市的就业创业机会多,但对于忻州这样一个目前五六十万人口、未来可能达到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来说,究竟有没有创业的机会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从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来说,本身就有很多产业需要培育,比如新兴产业、创意产业、互联网产业,对一些有意创业的人来说,就是一片蓝海。谁先觉悟,提前选择这些地方,谁就会获得先机。

宜游来说,这里追求的是一种放飞心灵的“游”、无拘无束的“游”。从忻州古城、秀容书院等网红打卡地,到禹王洞国家森林公园、云中河景区等热门地标,从七贤寺、貂婵故里、遗山祠、傅山苑、忻口战役遗址等怀古凭吊之所,到陀罗山、翠岩山、双乳湖等山水灵秀之处……方圆三四十里之内,即可来一场古代与现代之间的穿越之旅。再行百十里,还有云中山、系舟山深处的别样风光。

你可以沿着寻常巷陌,追寻曾经的文采风流、传奇轶事;可以听一曲“二人台”,在优美的民歌中感受纯朴浓烈的爱情;还可以伴着高亢激越的北路梆子,回望金戈铁马、千古忠义的历史风云。游走在这座城市,你走着走着,就遇见了自己,就找到了自己。

4

城市再大也是土地上的一个点土地永远比城市更辽阔“田园城市”这一词的“发明者”是英国城市学家霍华德,在他的构想里,理想的城市应该兼具城市和乡村的优点,既具有城市服务设施的便利,同时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在忻州城市的定位中,城乡相宜的“田园城市”充分诠释了这一理念。

作家毕淑敏说: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兄长。对忻州而言,田园是城市并没有走远的兄长。可以说,这种组团式的“城市在田园里”“田园在城市里”的格局,实现了很多人心中那份田园诗梦。满眼的碧绿,温热的土地,忻州城舒展开72平方公里的身姿,仿佛一幅美好的画卷徐徐展开。对于我这个近30年都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来说,会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兴奋感和亲切感。实际上,城市的“初心”都来自于田园,所有的城市,最初都有田园的味道。只不过走着走着,大城市、特大城市就远离了田园的悠然诗意和清新味道。忻州试图通过自身城市发展的脚步来回答,今天的田园城市该怎么建。显然,今天的田园城市已回不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了,在城市该有的现代化设施、该有的聚集与喧闹之下,给市民们留下亲近田园的山林蹊径,留下放松身心的乡土气息。从忻州市的总体规划中不难看出,刻意为城市留白,为城市增绿,为市民们营造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彰显的正是决策者、规划者和建设者们读懂城市初心的那份情怀。在这次新的城市定位当中,“创新型”成为一个令人高度关注的词汇。遍观全国各个城市的发展定位,将“创新型”与“田园城市”并列表述的,确实不多见。创新型田园城市,不是简单的概念叠加,更不是时髦用语流于表面的提法,而是一种新的认知:城市建设绝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也不是过去的翻版,而是强调要创新。这个创新,某种程度上就是对现有的一些陈规的颠覆,也是对一些固有程式的刷新。

创新之于忻州,犹如血液之于人体,非常重要。这座城市处于黄土高坡上的盆地之中,自然禀赋比较缺水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这座城市的现代产业和现代性内涵还不足,该如何进行产城融合,如何处理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关系;这座城市还没有那种财大气粗的底气,该如何激发创业创新的动力;面对前人留下的丰富遗产,如何解决古城与新城建设之间的协调问题……诸多的问题、诸多的挑战,都需要我们运用新思维、新理念、新办法来应对。创新型田园城市,这是一种清晰的定位,就是要在这座城市的肌体里再注入创新的基因,要滋养创新的勇气、鼓励创新的担当、营造创新的氛围。对我来说,虽然在这座城市仅生活了三个多月,但已经对这里有一种命运与共、守望相助的强烈责任感。

5

建设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创新型田园城市,既是对忻州当下的一种概括,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忻州的历史欠账多,未来挑战大,但当这座城市用市委全会这种最庄严的方式,把自己的发展理念、愿景、定位、方向、模式、路径确定下来,成为全体市民的共同意愿,并凝聚起所有人的力量奋勇向前时,这座城市正在散发出令人振奋的魅力,未来是多么值得期待。这个有包容的城市,正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人参与到它的建设中来。

未来的忻州城

会是一个什么模样

让我们一起来畅想吧

一座梦想之城。很多忻州人有一个梦想,希望自己生活的城市,能够形成一个近百万人口的组团式城市群。随着定襄“撤县设区”进程的加快,随着“忻定原一体化”战略的推进,随着雄忻高铁项目获批,忻州城市的吸附能力将越来越强,忻州有这样的勇气和毅力向梦想冲刺。在这样一种组团式的城市群里,适度的人口集聚不会导致“城市病”,反而能够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优势,把“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创新型田园城市”这一理念充分凸现出来。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她自己的天际线。随着人口的增加、体量的扩大,如何保护好我们城市的天际线,保护好这个层次感,保护好极目远望带来的那种辽阔感,需要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很好地统筹处理。

一座融合之城。对于融合,忻州人并不陌生。穿越历史云烟,这里早就演绎过动人的民族融合发展史。今天的这座城市,将继续做好做大“融合”文章,无论是产城融合、文旅融合,还是城乡融合、军民融合,都将体现“为民建城、城为民享”的理念,把人与城市、人与产业、人与自然、人与文化更好地联系在一起,也把人与人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一座立体之城。城市建设往往面临着面子和里子的问题,也就是说地上城和地下城的问题。忻州正在上演“双城记”,不仅“地上城”要繁华,未来“地下城”也要精彩。海绵城市作为地下城的一部分,已经让忻州人很少有雨天“看海”的无奈感受。同时地下城不仅仅指海绵城市,也包括对地下城经济、地下空间的规划与利用,这些都有助于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座智慧之城。可以想象,忻州将变得越来越“聪明”,因为我们迎面赶上了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智慧时代,智慧忻州,一定是安全的、创新的、数字的、便捷的、具有活力的。看看身边的巨大变化,小到微信支付、人脸识别、健康码,大到无人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正风驰电掣般向我们飞奔而来。显然,这是一种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

一座鲜明之城。“千城一面”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实质上还是城市定位模糊、发展质量不高、发展目标趋同造成的。忻州迈向“千面之城”的关键,就在于持续挖掘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积淀,形成文化自信和内部认同感,继而形成不可复制的城市特色。在对外传播中,忻州作为一座日益现代化的城市,如何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独特标识?如何把标识塑造得更加鲜明,让来过这里的人印象深刻,让没来过的人生发想来的冲动?这需要我们积极探索。

一座心灵之城。忻州被称为“心灵之舟”,是一座被山水关和诗词赋包围的文艺城市。曾经,忻州土生土长的诗人元好问从这座城出发,成为一代文宗后,仍念念不忘这里的壮阔景色,用深情优美的笔触写下了《金山》《九日读书山赋诗十首》《陀罗峰》等一批诗作。家乡人纪念这位伟大诗人的方式是朴素而真挚的,把他化为一条路,建成一个公园。有了路和公园,就有了通往心灵的诸多期许。忻州还有一座令人赞叹的山,不是因为它集惊险、奇美于一体,而是它居然有一个如此雅致的名字——读书山。以读书命名一座山,让我这个初来乍到的人一下子肃然起敬,浮想联翩。“最是书香能致远。”只要这座城市珍存好这种文脉,我们的心灵就永远都有安放之地,我们的前行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6

忻州在走自己的城市化道路。如果说,中国城市化进程是一道需要看出门道的风景,那么忻州正提供了这样一个“门道”。她已经准备好了,用千人千面的眼光来打造永续发展的城市;她已经准备好了,要保持这座城市的个性和包容;她也准备好了,要把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作为大礼包留给未来。

古希腊诗人阿尔凯奥斯说:“造就一座城市的,不是精良的屋顶或坚固的城墙,也不是运河和船坞,而是善于利用机会的人们。”毫无疑问,城市最宝贵的资源是人。生活在这里的忻州人,不因这座城市的不足而埋怨,更因正视这里的不足而奋进;不因浩荡向前的城市化浪潮而迷茫,更因保持可贵的清醒而深情面对脚下这片土地。忻州一座不断迈向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创新型田园城市我们共同见证着、参与着、推动着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座城市孕育着的层出不穷的梦想和奇迹都能够由这座城市的人们用勤劳和汗水来实现

(作者:郭奔胜)

来源:忻州日报 忻州在线

上一篇:忻州:一年收取12个月采暖费 你能接受吗……
下一篇:山西省忻州市政府原副市长安书田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品读忻州:怎一个“宜”字了得

2021-02-07    来源:本站编辑    编辑:本站编辑

每一座城市

都有它的风格内涵

一代又一代的人来来往往

是城市的创造者、建设者

也是城市风格的塑造者

最后为城市留下

搬不走、移不动的财富

建设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不仅是当代人的命题

还关乎未来人的福祉

这往往考验着城市决策者的

视野、理念、甚至坚守

也取决于某个阶段决策者对城市的理解

近期,忻州市委四届十次全会提出,忻州要“建设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创新型田园城市”。我作为这座城市的一位新市民,作为参与决策的一分子,围绕忻州这一城市定位,对城市发展谈一些理解、一些随想、一些展望。

1

“城市”二字

拆开来看

“城”是一种防御性的工事

“市”是一种商品交易的场所

城市起初就是

因商品交换集聚人群而后形成的

人类社会最早的城市诞生于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此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巴比伦、拜占廷、雅典、罗马以及我国黄河流域的商城、殷城、洛阳等光彩熠熠的城市。 翻开世界城市发展史,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琅琅上口的名字,大多是那些流光溢彩的大城市。但据统计,居住在大城市的人们,只占到世界人口的绝对少数。除了一部分人生活在农村,那些看似名不见经传又星罗棋布的中小城市,吸纳了更多的地球人口。

国际上通常以城区人口规模划分城市等级。2019年我国调整这一标准,将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划为小城市,50万以上、100万以下为中等城市,100万以上、500万以下为大城市,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则为超大城市。按这个标准,忻州属于中等城市

关于中小城市,权威机构统计的这组数据,可能会给你一个总体的印象: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建制市672个,其中地级以上建制市297个、县级37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190个属于中小城市,占比64.85%。绝大多数县级市都属于中小城市。另外,如果把一些人口规模相当、与建制市功能接近,但并未划为建制市的中心城镇也归于中小城市的话,我国中小城市数量将达2809个,行政区总面积达87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91.3%;总人口达10.2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3.7%。

当然,这些数字只是观察城市发展的一个视角,不能绝对化看待。 如果问,你的城市生活幸福吗?大城市人的回答往往不具有代表性。而那些体量不大、名气不大,但却多一份安逸、少一份躁动,多一份清静、少一份喧嚣的中小城市的市民,他们的回答可能更具代表性。大建城市一方面满足了人们过上更好生活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光污染、大气污染、交通堵塞,以及人们由此而来的“城市病”。 这种起于19世纪的英国,人们因城市急剧膨胀而生的“病”,折磨着一代又一代城市人,如何治愈“城市病”的思考也从未停止。一定程度上说,城市发展史也是一部斗争史。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个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因此“城市病”作为官方用语,出现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建设宜居城市”作为治疗“城市病”的药方,也第一次写进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这表明国家对这一问题有着清醒的认知。

应该说中小城市的存在,既满足了人们集聚生活、设施便利等各种需求,也摈弃了那种大城市病,特别是钢筋水泥森林和快节奏生活带给人们不同程度的压抑甚至焦虑感。什么样的城市才能让人住得舒心,才与人类生活的本质需求更相适宜呢?并没有一个特别权威的定论,但人们总会有一些共同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有时是跨文化、跨国界的。 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宜居很重视。“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汉书》中这句话,故土难离的深情背后,是追求“宜居”的情结。中国古代的“宜居”蓝图,包括坚固的城防、严密的布局、发达的水系、丰富的景观,渗透着天人合一、遵法自然等思想。

1996年,联合国明确提出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住区”的概念,国际社会开始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理想新的追求。“宜居”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发达繁荣,社会公平安定,环境健康优美。

无论从传统纵向看,还是跨文化横向看,“宜居”都是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人类对城市的共同期许。

2

一座有远见的城市,必然深度考量城市与人、城市与自然、城市与发展的关系。在忻州城市建设的定位上,决策者一口气用了宜居、宜业、宜创、宜游四个“宜”字,这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彰显出这座城市发展的内在品质追求。应该说,每一个“宜”字的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内涵。

忻州的现在

连接着过去,承载着未来

历史上的忻州城,有不同版本的“八景”之说。明代有独担登高、东岩夜月、系舟隐诵、石岭晴岚、九龙连阜、伞盖青松、钟乳双山、金山绿洞;清代则有陀罗避暑、仙人棋盘、东岩映月、金山六洞、石岭晴岚、伞盖青松、双乳浮楼、阴山吃石。当我默念这些名字时,心头涌上无尽遐思,多多少少感受到了古人在这片土地上充满劳绩但诗意栖居的智慧。

如今端详这个“宜”字,与忻州这座城市是很般配的:尊重城市建设的普遍规律,不求摊大饼,不求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不求过度的流光溢彩,而是追求人与城的相悦、城与自然的相宜、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相容,保持着城市的朴素禀性,能够让你闻到“大自然”的味道。

“宜不宜”是中国人热衷探索的生命哲学,也是一种充满中国古老智慧的生活拷问。“宜”字作为一种文化,对一座城市的定位而言也很重要,不可小觑。 毋庸置疑,大城市代表着一个国家城市的发展实力,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国家需要大城市发挥引领作用。如果说大城市是一阕宏伟壮丽的交响乐章,那么中小城市则是一首舒缓优美的协奏曲。

从大学毕业后,我先后在长春、南京、福州等地工作生活过,这些城市的城区人口上百万甚至三五百万,都称得上是大城市。后来到了北京,慢慢适应了超大城市的生活。那里有多彩的文化和丰富的机会,白日里,摩天广厦高耸矗立,散发着现代气息;夜幕下,华灯璀璨车流如织,大城市夜景同样精彩。

但也不止一次,当自己一个人走过拥挤的地铁口,看着那些行色匆匆的人群,心中也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陌生感和压力感,一个声音时常在心底萦绕:这是谁的城市?曾经也听到坊间有一种开玩笑的说法:生活在大城市里,整个人是那么渺小,而城市变得很大。这到底是不是城市生活追求的本质,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因为工作关系,我来到忻州。若问生活在这样一座“小城市”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就是走在大街上,突然会有一种感觉:人,真正是这座城市的主人!车辆与人的关系,显得不是那么紧张。出门就可以忘掉开车,步行一段时间就能够到达想去的地方。即便坐在车里,一刻钟或不到半小时,就能见到田园风光。这与大城市里满眼铺天盖地的车流,人甚至无处躲避、无处下脚的感觉形成鲜明反差。

城市与天空、土地的关系也显得那么自然。一抬头,你就可以看到辽阔的天空;一转角,或许就有一片植被茂盛的土地出现在眼前。不像大城市,开车可能要一两个小时,才能闻到泥土的气息。

这样的城市里,没有“环”的困扰,没有被环环缠绕的那种束缚感,而是通衢大道四通八达,无论你从哪个方向,都能走到田园、接上地气,都能看见远方的山水。3

忻州的城市定位,宜居、宜业、宜创、宜游,这四“宜”独具匠心,是对这座城市的深刻把握,是对发展规律的主动顺应。把宜居放在首位,彰显的正是这座城市的自信,还有自信背后的亲民意识。决策者矢志要让城市有家的感觉,让越来越多的人以忻州为家。宜居来说,这里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保持在4.3℃至9.2℃之间。这里的温泉名扬天下,奇村、顿村、合索的温泉更是久负盛名,其水质和所含微量矿物质的保健作用十分明显。随着高铁把忻州与北京、西安等大城市的距离缩短为4小时左右,四面八方的大城市人,把这里当成了休闲度假、旅游康养的首选之地。

宜业来说,这里最热气腾腾的景象,是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奔波忙碌,政府也为在此打拼的人们优化环境、提升品质、引入资本,不断叩开一扇又一扇的发展之门、就业之门。这里有一扇门是通向困难群体的,它让需要帮扶者有尊严地就业、有尊严地生活下去,让他们能够享受到这座“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的惠民福利。

宜创来说,这里正在形成一种良好的创业创新风气。穿梭于街巷,空气中弥漫着美食的气息,除了本地美食,我还看到冒着白气的杭州小笼包、开胃的云南砂锅米线、麻辣的四川火锅、香气四溢的陕西羊肉泡馍……众多的地名藉美食之名集合于此,刺激着人们的味蕾。我想,每一家小店背后,都会有充满烟火气息的创业故事,创业大潮的宏大乐章中,最精彩的篇什,莫过于择一城立业,开一家小店,遇一人相守,和三两好友或一众有缘人做有情怀的事吧。

人们总认为,大城市的就业创业机会多,但对于忻州这样一个目前五六十万人口、未来可能达到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来说,究竟有没有创业的机会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从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来说,本身就有很多产业需要培育,比如新兴产业、创意产业、互联网产业,对一些有意创业的人来说,就是一片蓝海。谁先觉悟,提前选择这些地方,谁就会获得先机。

宜游来说,这里追求的是一种放飞心灵的“游”、无拘无束的“游”。从忻州古城、秀容书院等网红打卡地,到禹王洞国家森林公园、云中河景区等热门地标,从七贤寺、貂婵故里、遗山祠、傅山苑、忻口战役遗址等怀古凭吊之所,到陀罗山、翠岩山、双乳湖等山水灵秀之处……方圆三四十里之内,即可来一场古代与现代之间的穿越之旅。再行百十里,还有云中山、系舟山深处的别样风光。

你可以沿着寻常巷陌,追寻曾经的文采风流、传奇轶事;可以听一曲“二人台”,在优美的民歌中感受纯朴浓烈的爱情;还可以伴着高亢激越的北路梆子,回望金戈铁马、千古忠义的历史风云。游走在这座城市,你走着走着,就遇见了自己,就找到了自己。

4

城市再大也是土地上的一个点土地永远比城市更辽阔“田园城市”这一词的“发明者”是英国城市学家霍华德,在他的构想里,理想的城市应该兼具城市和乡村的优点,既具有城市服务设施的便利,同时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在忻州城市的定位中,城乡相宜的“田园城市”充分诠释了这一理念。

作家毕淑敏说: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兄长。对忻州而言,田园是城市并没有走远的兄长。可以说,这种组团式的“城市在田园里”“田园在城市里”的格局,实现了很多人心中那份田园诗梦。满眼的碧绿,温热的土地,忻州城舒展开72平方公里的身姿,仿佛一幅美好的画卷徐徐展开。对于我这个近30年都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来说,会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兴奋感和亲切感。实际上,城市的“初心”都来自于田园,所有的城市,最初都有田园的味道。只不过走着走着,大城市、特大城市就远离了田园的悠然诗意和清新味道。忻州试图通过自身城市发展的脚步来回答,今天的田园城市该怎么建。显然,今天的田园城市已回不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了,在城市该有的现代化设施、该有的聚集与喧闹之下,给市民们留下亲近田园的山林蹊径,留下放松身心的乡土气息。从忻州市的总体规划中不难看出,刻意为城市留白,为城市增绿,为市民们营造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彰显的正是决策者、规划者和建设者们读懂城市初心的那份情怀。在这次新的城市定位当中,“创新型”成为一个令人高度关注的词汇。遍观全国各个城市的发展定位,将“创新型”与“田园城市”并列表述的,确实不多见。创新型田园城市,不是简单的概念叠加,更不是时髦用语流于表面的提法,而是一种新的认知:城市建设绝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也不是过去的翻版,而是强调要创新。这个创新,某种程度上就是对现有的一些陈规的颠覆,也是对一些固有程式的刷新。

创新之于忻州,犹如血液之于人体,非常重要。这座城市处于黄土高坡上的盆地之中,自然禀赋比较缺水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这座城市的现代产业和现代性内涵还不足,该如何进行产城融合,如何处理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关系;这座城市还没有那种财大气粗的底气,该如何激发创业创新的动力;面对前人留下的丰富遗产,如何解决古城与新城建设之间的协调问题……诸多的问题、诸多的挑战,都需要我们运用新思维、新理念、新办法来应对。创新型田园城市,这是一种清晰的定位,就是要在这座城市的肌体里再注入创新的基因,要滋养创新的勇气、鼓励创新的担当、营造创新的氛围。对我来说,虽然在这座城市仅生活了三个多月,但已经对这里有一种命运与共、守望相助的强烈责任感。

5

建设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创新型田园城市,既是对忻州当下的一种概括,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忻州的历史欠账多,未来挑战大,但当这座城市用市委全会这种最庄严的方式,把自己的发展理念、愿景、定位、方向、模式、路径确定下来,成为全体市民的共同意愿,并凝聚起所有人的力量奋勇向前时,这座城市正在散发出令人振奋的魅力,未来是多么值得期待。这个有包容的城市,正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人参与到它的建设中来。

未来的忻州城

会是一个什么模样

让我们一起来畅想吧

一座梦想之城。很多忻州人有一个梦想,希望自己生活的城市,能够形成一个近百万人口的组团式城市群。随着定襄“撤县设区”进程的加快,随着“忻定原一体化”战略的推进,随着雄忻高铁项目获批,忻州城市的吸附能力将越来越强,忻州有这样的勇气和毅力向梦想冲刺。在这样一种组团式的城市群里,适度的人口集聚不会导致“城市病”,反而能够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优势,把“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创新型田园城市”这一理念充分凸现出来。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她自己的天际线。随着人口的增加、体量的扩大,如何保护好我们城市的天际线,保护好这个层次感,保护好极目远望带来的那种辽阔感,需要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很好地统筹处理。

一座融合之城。对于融合,忻州人并不陌生。穿越历史云烟,这里早就演绎过动人的民族融合发展史。今天的这座城市,将继续做好做大“融合”文章,无论是产城融合、文旅融合,还是城乡融合、军民融合,都将体现“为民建城、城为民享”的理念,把人与城市、人与产业、人与自然、人与文化更好地联系在一起,也把人与人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一座立体之城。城市建设往往面临着面子和里子的问题,也就是说地上城和地下城的问题。忻州正在上演“双城记”,不仅“地上城”要繁华,未来“地下城”也要精彩。海绵城市作为地下城的一部分,已经让忻州人很少有雨天“看海”的无奈感受。同时地下城不仅仅指海绵城市,也包括对地下城经济、地下空间的规划与利用,这些都有助于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座智慧之城。可以想象,忻州将变得越来越“聪明”,因为我们迎面赶上了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智慧时代,智慧忻州,一定是安全的、创新的、数字的、便捷的、具有活力的。看看身边的巨大变化,小到微信支付、人脸识别、健康码,大到无人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正风驰电掣般向我们飞奔而来。显然,这是一种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

一座鲜明之城。“千城一面”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实质上还是城市定位模糊、发展质量不高、发展目标趋同造成的。忻州迈向“千面之城”的关键,就在于持续挖掘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积淀,形成文化自信和内部认同感,继而形成不可复制的城市特色。在对外传播中,忻州作为一座日益现代化的城市,如何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独特标识?如何把标识塑造得更加鲜明,让来过这里的人印象深刻,让没来过的人生发想来的冲动?这需要我们积极探索。

一座心灵之城。忻州被称为“心灵之舟”,是一座被山水关和诗词赋包围的文艺城市。曾经,忻州土生土长的诗人元好问从这座城出发,成为一代文宗后,仍念念不忘这里的壮阔景色,用深情优美的笔触写下了《金山》《九日读书山赋诗十首》《陀罗峰》等一批诗作。家乡人纪念这位伟大诗人的方式是朴素而真挚的,把他化为一条路,建成一个公园。有了路和公园,就有了通往心灵的诸多期许。忻州还有一座令人赞叹的山,不是因为它集惊险、奇美于一体,而是它居然有一个如此雅致的名字——读书山。以读书命名一座山,让我这个初来乍到的人一下子肃然起敬,浮想联翩。“最是书香能致远。”只要这座城市珍存好这种文脉,我们的心灵就永远都有安放之地,我们的前行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6

忻州在走自己的城市化道路。如果说,中国城市化进程是一道需要看出门道的风景,那么忻州正提供了这样一个“门道”。她已经准备好了,用千人千面的眼光来打造永续发展的城市;她已经准备好了,要保持这座城市的个性和包容;她也准备好了,要把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作为大礼包留给未来。

古希腊诗人阿尔凯奥斯说:“造就一座城市的,不是精良的屋顶或坚固的城墙,也不是运河和船坞,而是善于利用机会的人们。”毫无疑问,城市最宝贵的资源是人。生活在这里的忻州人,不因这座城市的不足而埋怨,更因正视这里的不足而奋进;不因浩荡向前的城市化浪潮而迷茫,更因保持可贵的清醒而深情面对脚下这片土地。忻州一座不断迈向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创新型田园城市我们共同见证着、参与着、推动着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座城市孕育着的层出不穷的梦想和奇迹都能够由这座城市的人们用勤劳和汗水来实现

(作者:郭奔胜)

来源:忻州日报 忻州在线


网站备案号:晋ICP备18007061号-1  版权所有:忻州时代风向标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晋公网安备 14092402000008号

晋ICP备18007061号-1  版权所有:忻州时代风向标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晋公网安备 14092402000008号